今天下午去參觀了居禮紀念館 (Musee Curie),據說是居禮夫人在法國的第二間實驗室,第一間就在我工作的地方,Jussieu 校區,聽我的突尼西亞同事說,就是他博士班的實驗室,我跟他說,這可是很大的榮幸吧,可以在居禮夫人工作過的實驗室工作。已經說好了下次要帶我去看。不過這樣說來,Jussieu 校區的實驗室會這麼老舊,是因為從那個年代到現在都沒有什麼修建的緣故吧。再一次佩服法國人保留史蹟的「變態」心理。
所以今天下午帶著懷古的心情去了居禮紀念館,紀念館並不大,逛一逛二十分鐘就可以看完了,裡面有居禮夫人的實驗室與辦公室。我先看的是他的辦公室,就跟一般的歐式辦公室差不多,有那樣古樸的味道。
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的實驗室,所以看到實驗室的時候,有種不同的感覺,首先是終於瞭解為何 Jussieu 的實驗室的實驗桌是用磁磚做的,因為在現代化的實驗室沒有人用磁磚做實驗桌的,原來這跟居禮夫人時代用的是一樣的桌子,看來這裡的實驗室沿用當時的設計到現在也是過了不少歲月。
居禮夫人就在一個看起來不怎樣的環境當中,做出了對世界有極大貢獻的研究,後來人們可以拍攝 X 光片,是由於他研究的結果而產生的醫學方法。
有人說居禮夫人為了科學犧牲很多,首先離開自己的祖國波蘭隨著夫婿到法國,但在當時社會不夠開放的情況下,他的研究成果並不被法國學界尊重,必須透過夫婿才能發表自己的成果,也沒有屬於自己的職位,一直到後來他所研究的鐳元素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獎之後,他才因此可以入法國籍。甚至為此要改名,因為當時法國人認為,他的波蘭名字看起來太不「法國」了。直到現在,仍鮮少人提及他原本家鄉的姓名,往往都稱呼他 Marie Curie。看起來她是為了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姓氏,而為了取得法國籍而失去了自己的名字。取得法國籍一方面是可以跟先生一起在法國生活,另一方面則是法國當時的研究環境比波蘭要好得多。
一直到如今,人們提及他的時候,還是把先生的名字跟他一起並列,所以我所工作的學校,皮耶與瑪莉居禮大學名字就是這麼來的。就連居禮紀念館也不是直接拿他的名字來稱呼,硬是要扯上她的先生、女兒、女婿,雖然他們在科學研究上也是有很卓越的貢獻,但總讓人有種「大法國主義」的感覺。似乎到如今仍不願意讓外籍人士出頭。
但在我看來,居禮夫人或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姓名,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,家庭、研究。我想他是真的很喜歡做這樣的研究吧,因為最終他為了自己所研究的鐳元素而病死。或許在當時有一部份原因是,沒有人知道放射性元素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少,所以居禮夫人在這樣「無知」的情況下犧牲了。
但我想,他本身在研究到某個程度時,應該自己知道鐳元素是很傷害人體的,但他仍繼續研究下去,這樣的精神應該就是出自於他對研究本身的熱愛吧。
沒想到我高中時看了居禮夫人傳,想說若自己不能當太空人或是飛行員的話,就像居禮夫人一樣,當個化學家好了。如今這樣的夢想也是達成了,而且神還讓我在居禮夫人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工作,用一樣設計的實驗桌。一開始覺得很不解,為何這裡看起來每年發表不錯的論文,可是實驗室的硬體環境比台灣還落後。到今天參觀了居禮紀念館之後,豁然開朗,有種很感動的心情,原來神要讓我去感受一下居禮夫人待過的環境,因為他曾經是我效法的對象。
這…………..就是一種夢想實現吧。